2025年4月25日,第16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名单公布,包贝尔与张淼怡分获最令人失望男、女演员奖。这个以“批评烂片、敦促行业进步”为宗旨的奖项,再次成为舆论焦点,也揭开了当下影视行业浮躁与困顿的冰山一角。
包贝尔的获奖似乎早有预兆。从《大人物》到《大“反”派》,他的表演始终困在夸张、模式化的框架里。新作《动物园里有什么?》被批“用动物拟人梗炒冷饭”,喜剧效果停留在表层。《大“反”派》中他挑战反派角色,却因用力过猛导致表演油腻——本该充满张力的角色,被他演成了毫无深度的“跳梁小丑”。颁奖词直言:“当喜剧变成套路,幽默就成了无趣的重复。”
张淼怡的“翻车”更具冲击力。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中,她将林黛玉塑造成“古风芭比”——韩式平刘海搭配烟熏妆,说话蹦蹦跳跳,甚至把“葬花”演成网红摆拍。原著中“娴静似娇花照水”的林妹妹,被改造成“只会甜笑的少女”,引发观众集体吐槽:“黛玉的破碎感被拍成了糖水剧。”评委痛批:“这不是改编,是毁经典!”
两位演员的获奖,折射出行业对流量逻辑的盲目追逐。包贝尔凭借综艺人气和网络热度获得大量影视资源,张淼怡则因“甜妹”形象被资本热捧。然而流量并非万能灵药,当表演功底无法匹配角色需求时,再多的热搜也掩盖不了作品的苍白。
类型化创作陷阱更是雪上加霜。喜剧人重复使用“耍宝”套路、古偶剧批量生产“工业糖精”,导致观众审美疲劳。正如影评人所说:“当演员不再钻研角色,导演不再打磨剧本,烂片就像流水线上的速食品,低价速朽。”
作为国内唯一“鞭挞烂片”的奖项,金扫帚奖自诞生起便争议不断。有人认为这是“自揭伤疤”,但更多人看到其存在的价值——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行业的虚火与困境。
本届奖项更透露出新信号:包贝尔已报名表演进修班,张淼怡宣布将系统研读《红楼梦》原著。这表明“黑红也是红”的逻辑正在松动,行业开始正视批评、寻求改变。有制作人坦言:“与其用流量堆砌数据,不如踏实做内容。”
烂片当道时代,观众用“用脚投票”倒逼行业转型。B站“经典翻拍吐槽大会”播放量破亿,豆瓣小组“烂片安利反组”汇聚十万用户,民间自发形成监督力量。平台算法也开始向优质内容倾斜,某部无明星小成本电影凭借口碑逆袭便是明证。
当“金扫帚”不再是耻辱的符号,而是成为行业自省的契机,或许离真正的精品时代就不远了。毕竟,观众要的不是流量泡沫,而是能触动心灵的好作品。正如本届颁奖词所言:“烂片不会永存,但追求卓越的初心应该永远闪耀。”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